國是訪問|礦業開發“過氣”了嗎?
發表時間 :2023-11-07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近些年來,伴隨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礦業的產業地位和影響發生很大變化,不少人認為礦業已成“夕陽產業”。與工業化初期相比,今天的人們似乎已經不再將先進技術和新興產業的出現與“原始”的礦業活動聯係在一起。有的人甚至認為,未來發展已經不需要礦業開發了,事實如何?礦業開發“過氣”了嗎?
本周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人頭攢動的景象似乎提供了另一種答案。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近日專訪了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會長彭齊鳴。他認為,礦產資源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礦業是不可替代的,製造不同的工業產品需要不同的礦業原料,對物質基礎的需求永遠不變,改變的隻是需求結構。
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發展礦業過時了嗎?
國是直通車:新一波科技浪潮下,發展礦業過時了嗎?
彭齊鳴:礦業是不可替代的基礎產業,因為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初級礦產品。由於某些原因,在這方麵有過誤區。
例如,20世紀90年代時曾有經濟學家提出,將來的金屬需求靠回收就夠了,礦業的作用已經不大。甚至黃金已不再承擔貨幣功能,隻被作為裝飾品,礦業成為“夕陽產業”,人類進入“後工業時代”。
但是,工業怎麽會“後”呢?
人類永遠在工業化的進程當中,工業化是永無止境的。工業革命一波又一波,每一次工業革命實際上都跟礦產資源的利用相關,起源於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隻不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所利用的礦產品類有所不同。
最典型的是發生在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國際上也被叫作“鐵和煤的聯姻”。當時的英國通過國內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催生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用煤來煉鐵,然後拉動製造業、紡織業、交通和農業現代化。另一種表述是,用以煤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替代了傳統的生物能源(燒木頭)。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石油、核能的利用,以及後來的可再生能源都帶動了工業化進程,激發了新的工業革命。每個階段都離不開新的礦業產品供給。
現在人們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低估礦業這一傳統產業作用,認為有了新興戰略產業就不需要礦業了,這是很錯誤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數是由新材料支撐起來的。鋰電池作為新興產業,本質上也是新材料的應用,進而形成的新產業,說到底基礎還是礦業。
製造業的發展是永恒的,不同的是具體製造什麽,製造不同的工業產品需要不同的礦產品,需求結構在變,但對礦業產品的需求不變。
國是直通車:既然礦業的作用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為什麽這些年礦業在社會上有普遍的負麵形象呢?
彭齊鳴:其實這是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倫敦當年從不允許使用煤炭到成為“世界霧都”的轉變是因為森林資源接近耗竭,不得不依靠煤炭資源維持生存發展。後來全世界對煤炭資源利用的譴責來自於找到了相對更加清潔的石油和天然氣、核電和可再生能源。
但這一過程並不是對礦業的根本否定,而是礦產品需求結構的改變。即使到了明天,可再生能源成為主流發展方向,這種新能源產業仍然需要對應新型需求結構的礦產品供應鏈。
如何看待礦業對環境的影響?
國是直通車:如何看待礦業對環境的影響?
彭齊鳴:首先,礦業發展有其必要性,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礦業自身也有問題,可如果有這些問題就直接把它關掉,是非常錯誤的。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礦業發展方式,讓它更安全、更綠色,因為它是不可替代的。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這麽重要的事,不能因為有問題就直接關停,中國式現代化沒有這個物質基礎是不可能實現的。
過去還有觀點認為,要保護環境,把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要更多從國外進口。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要從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角度來考慮,更要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來看。買一些是可以的,但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必須有自己的礦業產能,不能在關鍵問題上受製於人。換句話說,礦產品是工業的糧食,我們的碗裏要盛自己的糧食。
礦業市場處於上升期
國是直通車:您認為目前的礦業市場處於何種發展階段?
彭齊鳴:金、鐵、銅、鋁、鉛、鋅等傳統大宗礦業產品,用途相對比較固定。由於這些礦種的勘探開采周期長,因而在傳統時代會形成一個大概8至10年的周期性變化。當某種礦產品市場需求升高、價格走高的時候,相應的勘探開采量會加大、產量提高,當供給增長到達一定程度後,逐漸供過於求,之後價格下降;而供給下降到一定程度後,需求相對上升,價格又會上漲,循環往複。
但這種周期是基於傳統產業和市場的,當市場需求出現變化或者某種新的科技突破出現時,就會發生改變。變數大是礦業的一個特點,這種變數主要來自市場,當市場穩定時,就有穩定的需求,當市場不斷有創新或有新產業產生時,會形成新的需求進而改變需求結構。加之當前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會有很多別的變數。
就全球來說,現在的礦業市場處於上升期,需求仍在,但是供給減少,因而價格會上升,這樣的上升期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礦業國際合作
是全產業鏈的價值合作
國是直通車:在您與其他國家礦業部門或企業的交流中,他們對礦業國際合作有什麽樣的期待?您覺得推動國際合作最重要的是什麽?
彭齊鳴:目前各國對礦業國際合作的預期方向都是全產業鏈的價值合作,包括兩方麵:
一方麵,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礦業是“第一桶金”。通過礦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礦業先行,以此作為拉動其他產業發展的起步資金,是一種很實用的發展戰略。一些國家在還不具備發展高新產業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礦業的發展帶動下遊產業發展。現在,非洲、拉美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其共同訴求並不是單純地賣礦產品,而是希望用礦業拉動一個產業群、延長產業鏈,這也是礦業的生命力所在。
另一方麵,對中國礦業企業來說,去海外投資礦業可以在產業鏈上做文章,走“組團出海”之路。比如:一些發展中的礦產資源大國,礦業資源豐富,但是基礎設施條件差,沒有電、沒有路,隻靠礦業企業單獨“走出去”、單打獨鬥是做不到的。(礦業企業)可以選擇與其他企業一起去,比如基建企業可以去建高速、修鐵路,電力企業可以去建發電站,各自計算好運力、發電量,衡量盈利空間。
本周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人頭攢動的景象似乎提供了另一種答案。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近日專訪了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會長彭齊鳴。他認為,礦產資源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礦業是不可替代的,製造不同的工業產品需要不同的礦業原料,對物質基礎的需求永遠不變,改變的隻是需求結構。
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發展礦業過時了嗎?
國是直通車:新一波科技浪潮下,發展礦業過時了嗎?
彭齊鳴:礦業是不可替代的基礎產業,因為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初級礦產品。由於某些原因,在這方麵有過誤區。
例如,20世紀90年代時曾有經濟學家提出,將來的金屬需求靠回收就夠了,礦業的作用已經不大。甚至黃金已不再承擔貨幣功能,隻被作為裝飾品,礦業成為“夕陽產業”,人類進入“後工業時代”。
但是,工業怎麽會“後”呢?
人類永遠在工業化的進程當中,工業化是永無止境的。工業革命一波又一波,每一次工業革命實際上都跟礦產資源的利用相關,起源於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隻不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所利用的礦產品類有所不同。
最典型的是發生在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國際上也被叫作“鐵和煤的聯姻”。當時的英國通過國內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催生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用煤來煉鐵,然後拉動製造業、紡織業、交通和農業現代化。另一種表述是,用以煤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替代了傳統的生物能源(燒木頭)。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石油、核能的利用,以及後來的可再生能源都帶動了工業化進程,激發了新的工業革命。每個階段都離不開新的礦業產品供給。
現在人們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低估礦業這一傳統產業作用,認為有了新興戰略產業就不需要礦業了,這是很錯誤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數是由新材料支撐起來的。鋰電池作為新興產業,本質上也是新材料的應用,進而形成的新產業,說到底基礎還是礦業。
製造業的發展是永恒的,不同的是具體製造什麽,製造不同的工業產品需要不同的礦產品,需求結構在變,但對礦業產品的需求不變。
國是直通車:既然礦業的作用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為什麽這些年礦業在社會上有普遍的負麵形象呢?
彭齊鳴:其實這是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倫敦當年從不允許使用煤炭到成為“世界霧都”的轉變是因為森林資源接近耗竭,不得不依靠煤炭資源維持生存發展。後來全世界對煤炭資源利用的譴責來自於找到了相對更加清潔的石油和天然氣、核電和可再生能源。
但這一過程並不是對礦業的根本否定,而是礦產品需求結構的改變。即使到了明天,可再生能源成為主流發展方向,這種新能源產業仍然需要對應新型需求結構的礦產品供應鏈。
如何看待礦業對環境的影響?
國是直通車:如何看待礦業對環境的影響?
彭齊鳴:首先,礦業發展有其必要性,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礦業自身也有問題,可如果有這些問題就直接把它關掉,是非常錯誤的。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礦業發展方式,讓它更安全、更綠色,因為它是不可替代的。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這麽重要的事,不能因為有問題就直接關停,中國式現代化沒有這個物質基礎是不可能實現的。
過去還有觀點認為,要保護環境,把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要更多從國外進口。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要從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角度來考慮,更要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來看。買一些是可以的,但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必須有自己的礦業產能,不能在關鍵問題上受製於人。換句話說,礦產品是工業的糧食,我們的碗裏要盛自己的糧食。
礦業市場處於上升期
國是直通車:您認為目前的礦業市場處於何種發展階段?
彭齊鳴:金、鐵、銅、鋁、鉛、鋅等傳統大宗礦業產品,用途相對比較固定。由於這些礦種的勘探開采周期長,因而在傳統時代會形成一個大概8至10年的周期性變化。當某種礦產品市場需求升高、價格走高的時候,相應的勘探開采量會加大、產量提高,當供給增長到達一定程度後,逐漸供過於求,之後價格下降;而供給下降到一定程度後,需求相對上升,價格又會上漲,循環往複。
但這種周期是基於傳統產業和市場的,當市場需求出現變化或者某種新的科技突破出現時,就會發生改變。變數大是礦業的一個特點,這種變數主要來自市場,當市場穩定時,就有穩定的需求,當市場不斷有創新或有新產業產生時,會形成新的需求進而改變需求結構。加之當前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會有很多別的變數。
就全球來說,現在的礦業市場處於上升期,需求仍在,但是供給減少,因而價格會上升,這樣的上升期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礦業國際合作
是全產業鏈的價值合作
國是直通車:在您與其他國家礦業部門或企業的交流中,他們對礦業國際合作有什麽樣的期待?您覺得推動國際合作最重要的是什麽?
彭齊鳴:目前各國對礦業國際合作的預期方向都是全產業鏈的價值合作,包括兩方麵:
一方麵,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礦業是“第一桶金”。通過礦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礦業先行,以此作為拉動其他產業發展的起步資金,是一種很實用的發展戰略。一些國家在還不具備發展高新產業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礦業的發展帶動下遊產業發展。現在,非洲、拉美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其共同訴求並不是單純地賣礦產品,而是希望用礦業拉動一個產業群、延長產業鏈,這也是礦業的生命力所在。
另一方麵,對中國礦業企業來說,去海外投資礦業可以在產業鏈上做文章,走“組團出海”之路。比如:一些發展中的礦產資源大國,礦業資源豐富,但是基礎設施條件差,沒有電、沒有路,隻靠礦業企業單獨“走出去”、單打獨鬥是做不到的。(礦業企業)可以選擇與其他企業一起去,比如基建企業可以去建高速、修鐵路,電力企業可以去建發電站,各自計算好運力、發電量,衡量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