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報)海外論壇中亞篇|地緣優勢比較明顯 政策法律日趨成熟
發表時間 :2017-12-05 來源:礦業報
編者按:由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主辦的第二屆海外礦業投資高層論壇11月28日-29日在京舉行。論壇以“跨產業攜手,推動一帶一路礦業國際產能合作”為主題,旨在打造礦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合作平台。論壇分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東北亞和中亞地區、澳洲和北美地區六大板塊,邀請眾多具有海外投資經驗的礦業企業的“大咖”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宏觀形勢分析、運作實例到風險防範,全方位、多層麵地展開研討,共同探討新形勢下海外礦業投資的問題與對策,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礦業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共贏發展。從今天起,本報分別報道有關專家在這六大板塊上提出的真知灼見與深度解析,以期為有意赴這些地區投資的企業或業內人士提供一些借鑒或決策參考。
中亞地區礦產資源現狀是怎樣的?未來的礦產資源潛力如何?有哪些成功的投資實踐?怎樣科學研判這一地區的礦業投資環境?如何做好風險防控?記者發現,這一係列問題在第二屆海外礦業投資高層論壇上都能找到答案。
中亞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美好的合作前景
“開展礦業開發合作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符合雙方需求,具有美好的合作前景。”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高級工程師孟廣路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開展礦業開發合作對我國地勘及礦產企業擺脫“飽和”,積極應對去庫存、去產能,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滿足對生態環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實現經濟順利轉型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亞作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無論是從陸橋還是從經濟走廊的意義上來看,中亞及其鄰區都占據著核心位置,一端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
“中亞屬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地段,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及工業基礎又相對滯後。”孟廣路認為,中亞是海外礦業投資優選區域。
他擺出一組數據加以佐證,“哈薩克斯坦已探明礦產就有90多種,鈾的B+C1級儲量為50萬噸,占世界鈾儲量的25%;塔吉克斯坦鉛鋅礦儲量位居中亞第一,銻礦儲量居亞洲第三,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銀礦;吉爾吉斯斯坦銻產量居世界第3位,黃金產量居世界第14位;烏茲別克金儲量居世界第4位,總資源量達20000噸,而銅礦探明儲量2500萬噸;土庫曼斯坦則有十分豐富的油氣資源和多種非金屬資源……”
孟廣路表示,“中亞地區地質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無論是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等各類地質礦產資源均非常豐富。在中亞五國之間又各有特色。
投資政策和法規相對成熟,有效保護投資者權益
論壇上,新疆中亞科技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聶書嶺詳細介紹了中亞國家的礦業投資政策。
她指出,中亞國家基本都製訂了符合各自國情的礦產資源開發相關政策和法規,致力於發展經濟,積極尋求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努力改善投資環境。
“烏茲別克斯坦製定了《地下資源法》、《稅法》、《外資法》、《環保法》等,外國投資受保護,外國投資者合法所得可以自由匯出境外;土庫曼斯坦製定了《外國投資法》、《自然保護法》等,外國投資受國家保護,投資者可將合法所得匯往境外;吉爾吉斯斯坦製定了《投資法》、《勞動法》,鼓勵外國投資者參與其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對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比較規範;塔吉克斯坦對外商投資給予稅收優惠,外方進口的資產設備免繳關稅,外資企業可以獨資或合資的方式參與礦產開發。”聶書嶺介紹說。
關於這一點,孟廣路持相同看法,他介紹,“吉爾吉斯斯坦政府製定了2015年~2035年采礦行業發展規劃,積極鼓勵外國投資者參與其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既允許外國投資者與吉爾吉斯斯坦政方合資合作勘探開采,也允許外國公司獨資從事礦產資源的研究、勘探和開采( 金礦除外),並立法加以保護。”
對外礦業投資既要準備充分,又要科學決策
關於地礦企業走向境外進行礦業投資的前期準備和風險防控,孟廣路道出了他的看法。
“要進行兩手準備:一是心理準備,要認識到境外工作難度遠大於國內,會遇到在國內工作很少遇到的新問題、新困難,既不能畏難懼外,也不能盲目樂觀。二是人才準備,要選派德才兼備,具有開展境外工作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組織協調能力以及身體健康適應性強的人員。”
此外,他還指出,綜合分析、科學甄別篩選投資項目,是境外礦業投資的前提和關鍵。
要做到這一點,他認為,“一是要根據項目所在地,明確已有資源及找礦潛力;二是要探索掌握當地基礎設施、市場條件、地形氣候、地質資料、地質技術服務和勞動力供應等,探索礦產勘查條件和開發條件;三是要全方位了解政治環境,認知當地政局穩定性,以及安全和腐敗問題、資源民族主義等;四是要熟悉把握中亞國家的礦業開發政策及法律法規等。”
境外礦業投資已開花結果,企業應自信自強
由於是中塔兩國在2006年上合組織會議上確定的工程項目,2009年12月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以“項目換資源”的形式取得了塔吉克斯坦兩處金礦的探礦權。
“經過2011年~2017年7個年度對金礦項目的現場核實和遠景區找礦勘探,證實了金礦的開發價值。期間,申請了東杜奧巴金礦采礦許可權,2013年~2014年度實施前蘇聯時期的探礦巷道清理修複工程和已有礦區補充勘查及外圍空白區地質找礦工作,自主勘查的上庫礦區今年獲得采礦許可權,已獲得國家海外風險勘查專項資金1200萬元的支助。”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李久明娓娓道來,充滿自豪地介紹了該公司通過資源換項目的方式。他表示,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取得塔吉克斯坦兩處金礦的探礦權後,先後承擔成套項目工程,深化資源領域合資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礦業國際產能合作,強調了“走出去”戰略的重大價值,宣傳了我國礦業“走出去”的經驗和做法。
孟廣路也對“走出去”戰略充滿信心。據他介紹,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地質調查局通過國家間合作項目和援外項目,形成了豐富的境外基礎地質資料和信息成果,篩選出了一大批找礦遠景區和靶區。
“有意‘走出去’的企業和地勘單位要積極跟進,加強銜接合作。同時,也要及時向我國駐中亞國家的使領館匯報項目情況,時常與當地的中資企業保持溝通與聯係。”孟廣路認為,有效利用各方合作力量,是保障投資順利開展的支撐。
境外礦業投資有利有弊,要因勢利導合理規避
境外礦業投資既有先天優勢,也難免會“水土不服”,遇到種種現實問題。企業需要有足夠的客觀認識,更需要人才和智慧去應對,合理規避投資風險。
“睦鄰友好關係和重要合作機製,‘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地緣優勢創造的便利條件,中亞國家熱切的經濟技術發展願望……”聶書嶺介紹了我國企業參與中亞礦業投資的幾大優勢。
但聶書嶺同時也指出了在中亞國家投資礦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一些國家的腐敗現象,法律、法規、政令多變,獲取礦權程序複雜且不透明;勞務簽證控製嚴格,項目急需的技術人員入境受限;礦山基礎設施陳舊落後普遍存在;礦產開發項目經常受到當地居民的幹擾和破壞;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資保護機製等。
聶書嶺建議,“中亞礦業投資要注意合理配置項目人才,詳細了解中亞國家的礦業開發政策及法規,聘請專業水平較高的、熟悉礦業開發流程的律師,聘用熟練掌握當地官方語言或俄語的翻譯,確保順暢、準確溝通,嚴格遵守對方國家的法律法規及風土人情,及時向我國駐中亞國家的使領館匯報項目情況,並與當地的中資企業保持溝通。”
“一是要采取合規經營策略,在塔投資應聘請當地律師作為法律顧問;二是要注意企業本地化,在塔投資企業隻有融入當地社會和社區,才能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三是要充分利用引資優惠政策,爭取減免稅待遇。”李久明結合其在塔吉克斯坦實施項目的實際經驗,對在塔吉克斯坦投資提出了數條實用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一帶一路”建設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經濟建設和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見,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是時代所應、發展所需。隻要以科學的眼光審視中亞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市場,以開放而嚴謹的態度把握行業趨向,抓住絲路建設機遇,我們相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可望成為現實,國內有遠見的地礦企業將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