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任輝:礦山環境治理項目應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補救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循環經濟暨綠色礦山大會  |   新聞資訊  |  正文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任輝:礦山環境治理項目應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補救
發表時間 :2024-05-06    來源: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在4月27日召開的2024(第十五屆)中國礦業循環經濟暨綠色礦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任輝以青海木裏礦區治理項目為例,發表了《礦山環境治理項目中的喜與憂、困境與對策思考》的演講。
  木裏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地處祁連山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帶海拔4200米的黃河主要支流大通河源頭,包括四個分礦區,東西走向長50公裏,南北走向寬8公裏,麵積約400平方公裏。其中需治理麵積達64平方公裏,是國內外規模與難度大、涉及學科問題多,時間要求緊且無先例借鑒的高原高寒生態脆弱區修複治理工程。該項目主要目的是查明存在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分析治理的重要性和意義、分析項目實施的可行性、明確治理目標和任務、分析治理範圍和規模。
  任輝所在的項目團隊,近十多年來一直從事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對行業相關問題、狀況、發展趨勢,以及具體問題有深入的關注與分析研究。
  2021年至2024年,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所屬的中煤地質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的青海木裏高原礦區生態治理項目,治理麵積24005畝,土壤重構20406畝,種草複綠圖斑317個,麵積達20826畝。工程通過了州、省兩級驗收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評價,被評為“2020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十件大事”之一。
  任輝介紹,該項目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聚焦高海拔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形成一套完整的高寒高海拔礦區生態修複技術方法體係。通過科學實驗,取得了土壤重構改良關鍵技術參數和植被重建人工高寒草種選擇與播量等參數,因地製宜地建立了科學合理的“一坑一策”治理模式,摸索出了一套規範的“七步法”土壤改良和種草複綠作業流程。值得在高原高寒地區進一步推廣。
  為該項目治理建立的高原高寒礦區生態修複大數據綜合展示平台,基於數據中心提煉生態環境各專業指標,形成專題數據大屏,將數據真實可靠的動態直觀展示在大屏幕上,用戶和決策層可以實時查看恢複治理的進展與重要區域的核心問題,從而實現輔助決策。
  任輝認為,礦山環境治理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國礦山環境治理工作近十多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市場生機與活力不斷呈現。但整個行業仍存在大量深層次矛盾與問題,急需深入研究、分析和解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治理正在實現自然資源部王廣華部長總結的“四個轉變”(由單一要素向係統治理轉變、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複為主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由依靠財政向多元化投入、政策性金融投入轉變),生態保護修複正在成為資金密集的“吸金”領域。而木裏項目這個典型案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礦業生態治理行業未來的發展能起到很好的借鑒與促進作用。
  第一,如何少出現或者不重複出現與木裏礦區類似的問題,盡可能減少破壞與擾動程度?礦山環境治理如何實現政策、資本、市場、人才、技術、裝備等多輪驅動,合力協同?木裏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後續維護費用大,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第二,礦山環境治理項目三種不同模式如何創新和完善?一是主體滅失礦山環境治理模式,由於早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複保證金執行不力,治理費用大,資金缺口嚴重;二是在采礦山“三邊”(邊開采、邊治理、邊返還)治理模式;三是礦山地質環境恢複基金製度下的礦山環境治理模式。
  第三,我國曆史遺留礦山主要包括五類問題:地形地貌地表破壞,土地資源及周邊環境破壞,水資源、水生態環境及水文地質破壞,礦山地質與工程地質災害破壞,生物多樣性、集中連片損毀區及自然因素破壞。在自然恢複、人工治理兩方麵,不同的地區在治理方麵需結合實際,形成“生態+”多種礦山價值實現形式,如湖北大冶露天鐵礦改造成地質公園和“花果山”,寧夏賀蘭山東側礦山生態修複+資源有效利用項目,內蒙古烏蘭布和生態治理+沙漠綜合治理工程等都是成功的案例。(中國黃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