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guan) 於(yu) 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9年,自然資源保護水平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明顯拓展。到2035年,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的製度不斷完善,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成效顯著,為(wei) 以美麗(li) 中國建設全麵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在夯實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資源和空間基礎上,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意見》提出了三個(ge) 方麵的具體(ti) 舉(ju) 措:
一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戰略引導。統籌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通過編製實施全國主體(ti) 功能區優(you) 化實施方案,引導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等不同地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you) 勢,因地製宜推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
二是嚴(yan) 格自然生態保護空間底線約束。通過切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嚴(yan) 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健全以國土空間規劃為(wei) 基礎、以國土空間用途管製為(wei) 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推動形成生產(chan) 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空間格局。
三是實施自然生態係統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自然生態係統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全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才能提高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讓價(jia) 值實現成為(wei) “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奠定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基礎。
上述有關(guan) 負責人還介紹,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涉及各方麵、多領域,需要強化機製創新和政策支持。《意見》提出了自然資源領域創新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的重要舉(ju) 措,具體(ti) 包括:
一是建立資源權益指標市場化交易機製。重點是探索大陸自然岸線占修平衡製度,新增建設項目占用自然岸線的,由項目建設單位承擔修複與(yu) 占用相當的生態恢複岸線責任;開展非耕地墾造、恢複耕地形成的補充耕地指標流轉;試點探索在生態保護紅線內(nei) 建設用地優(you) 先轉為(wei) 林地、草地、濕地,騰退的建設用地可按一定比例折算為(wei) 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調整到城鎮開發邊界內(nei) ,不占用現有開發邊界規模和擴展倍數,推動形成“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chang) 、保護修複者獲益”的利益導向機製。逐步建立“調查監測—確權登記—碳匯計量—底價(jia) 評估—市場交易—金融支持”的生態係統碳匯全鏈條交易機製,支持生態係統碳匯項目通過全國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碳普惠機製等獲得收益,打通生態係統碳匯可度量、可交易、可實現的價(jia) 值實現路徑。
二是健全生態補償(chang) 賠償(chang) 機製。重點是立足主體(ti) 功能定位,探索生態空間綜合補償(chang) 模式和各類生態補償(chang) 資金統籌使用,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比例較高地區支持力度。鼓勵生態產(chan) 品供給地和受益地按照自願協商原則,通過資金補償(chang) 、產(chan) 業(ye) 轉移、共建園區等方式,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推進自然資源資產(chan) 損害賠償(chang) 製度建設,逐步建立損害的發現、核實、索賠和報告機製,維護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者權益。
三是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綜合效益,科學利用海洋、地質遺跡、地熱、礦泉水等特色自然資源,發展海水淡化與(yu) 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態牧場、地質文化村建設等生態產(chan) 業(ye) 化開發,將綠水青山的自然財富、生態財富轉變為(wei) 經濟財富、社會(hui) 財富。加快礦山生態修複、礦產(chan) 資源綜合利用、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綠色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推動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實現產(chan) 業(ye) 生態化。探索在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產(chan) 品生產(chan) 能力較強的地區,建立全要素、全產(chan) 業(ye) 覆蓋的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運行機製,促進產(chan) 業(ye) 與(yu) 生態融合發展。(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