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員級別 :常務理事 省份:北京市 網址:www.cags.ac.cn
中國地質科學院1956年建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早建立的少數幾個科學研究院之一,也是我國地質專業齊全、規模最大、技術力量雄厚的社會公益類地學科研機構,是國家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從事的地質研究領域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岩溶地質、環境地質、深部探測、物化探勘查技術、岩礦測試技術、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主要任務是通過創新研究,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地質科學技術問題,為自然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決策依據;為自然資源部參與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參謀和谘詢;為地質調查和找礦突破提供科技支撐,培養高級地質科技人才,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攀登地球科學高峰。中國地質科學院自建院以來,先後完成萬餘項科研項目和任務,提交了大批科技水平高、社會效益明顯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為新中國地質事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譜寫了輝煌的篇章。中國地質科學院創造性地提出了陸相生油論、多旋回大地構造學說、礦床的成礦係列概念等重要地質科學理論,發展了李四光創建的地質力學;指導發現了大慶等油田,使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指導查明了粵北鈾礦,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發現評價了新疆羅布泊鉀鹽礦、西藏鹽湖鋰礦、西藏甲瑪多金屬礦、西藏多龍銅金礦、川西甲基卡鋰輝石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礦床。曾有42位院士先後在院工作過,其中包括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李春昱、許傑、程裕淇、孫雲鑄等著名科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設有研究生院,具有2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是目前自然資源部唯一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地質科學院與國際地學界有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百個國外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組織實施了數百項國際合作項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有40多位專家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其中1人獲得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人獲得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稱號,在引進、消化、吸收、發展和推廣世界先進地質理論和技術方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未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吹響,我們將繼續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秉承“創新、求實、融合、奉獻”的地科院精神,弘揚科研道德文化,傳播包容和諧的價值取向,進一步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聚焦解決資源能源和環境領域重大地球科學問題,全力推進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謀劃和實施“深部探測計劃”國家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籌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發起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勇攀地球科學高峰,以創新驅動發展,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地學科研機構,使我國躋身世界地質強國行列。